國內甲醇主產區深在內陸沒有航運可以利用,其最為方便的公路運輸卻又因運費高昂而無法大規模長途調運,可以說,物流對于甲醇市場來說是最為頭疼的一大難題。
當前國內甲醇市場持續低迷,部分地區下行探底,“沒有最差,只有更差”,對于今年的市場,不少業內人士
有著這樣的感慨。在他們看來,除了疲弱的基本面外,運輸、運費的變化也是引起市場新一輪變化的重要元兇。
“沒有專門的公路運輸通道,鐵路運輸也因運力緊張而能力有限,作為危化品的甲醇在原有的運輸方面就相當困難。”更讓市場感到困惑的是,今年以來,受制于危化品的集中管制,甲醇市場更是遭遇了物流之殤。
據了解,自今年年初,山西特大甲醇車爆炸事故開始,各地便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危化品限制運輸的條例,尤其是近期山東出臺危化品夜間運輸管制,陜西實行危化品運輸標載等一系列關系危化品運輸的政策條例,使原本就困難重重的甲醇物流雪上加霜。
不僅如此,對于嚴重依賴改裝車輛低價運輸的陜西、內蒙古等地還造成了運費上漲、運力緊張的局面。而上周以來西北企業甲醇價格的下滑,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,就是為了應對甲醇運輸成本上升而做出的讓步。
據中宇資訊統計,上周內蒙古到華東的運費已上漲100元/噸,西北到華東的運費也上漲了70—90元/噸不等。從上周起,西北廠家開始讓利銷售,降幅在10—30元/噸不等,陜西長青、內蒙古久泰等甲醇生產企業均對運費上漲做了一定的讓步。由于運費上漲,主要接貨市場湖北、湖南、河南、河北、山東等地出貨價格也上漲了10—30元/噸。
“隨著物流成本的上漲,國內甲醇市場的區域性走勢也愈發明顯。”上海中期分析師鄧世恒解釋說,相較于往
年,今年的國內甲醇市場整體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區域性分化。近一個月來,西北地區甲醇價格大幅下滑,而華東地區卻穩定微漲的表現就是甲醇市場區域性走勢的真實寫照。“當前,由于西北地區銷售壓力較大,而東部市場需求仍然偏弱,因此,中間物流成本的上升就分攤給了急于出貨的賣方以及剛需的買方,進而形成了西北走弱,東部偏強甚至小漲的格局。”